贪婪之主

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秘侧

  天空之上,苍穹之顶,血色的天空轰然崩塌,无数夹杂着火焰的流星陨石从天外降临,是一场盛大的烟火,灭世的灾难!

  一座座浮空城市同样因失了根基而倒塌,从云端坠落。

  大地出现惊天动地的震动,那一道道巨大的地裂蔓延到最远的角落,高山被撕裂,大海咆哮着发动席卷整个陆地的大海啸!

  无数的人形生命在哭喊,无数的种族在绝望中无助地哀嚎。

  天空被撕裂,大地被毁灭,海洋被震颤!

  这是三处可怕的劫难!

  一切的源头,都来自这三者的深处。

  那浮空城之上,血色世界的至高王座突然破碎,血水爆发,逐渐渲染了整个世界。

  血!

  鲜红的血!

  无处不在,到处都是刺眼的鲜红!

  在鲜红的血色中有着扭曲的人影,在鲜红的血色中有着不屈的灵魂,在鲜红的血色中有着怪吼的声音。

  一切源于血,一切源自血!

  血是生命的源泉,血是死亡的燃料,血是不朽的密码!

  自死亡中归来,在鲜血中复苏!

  “我艹!”

  文刀一下子惊醒,满额头都是汗水,他又做了那个血色又古怪的梦境!

  耳边还是那一声声呢喃,而且总是感觉那个声音就在自己身后。

  最近以来,这个梦境总是隔三差五出现,搞的文刀不厌其烦,更有觉得诡异。

  “要不要我找个法师来看看?不会是真如那话本聊斋中说的,是中邪了吧?”文刀自言自语,从被窝爬起来,给自己倒了一杯凉茶。

  这个诡异的梦境是自他收到父亲病危,往家乡赶回来的过程中梦到的。

  算上今晚这次,前前后后已经梦到同样的场景九次了。

  前几次梦境中他倒是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觉,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了,就是不明白耳边的呢喃声到底代表着什么,这个梦境到底是什么样的喻意。

  “这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侧了…可我是科技侧武斗派啊…到底该怎么办?”经历了这次梦境后,文刀哪里还有心思睡觉,满脑子都被这事所烦恼。

  神秘测指的是人们对于神话传说,民间怪谈等等一系列还未被发现之事的一个称呼。

  在德鲁尔军校的时候,文刀同批的学员们闲聊打屁的时候就曾对于神秘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猜测。

  比如,军方在殖民地镇压土著叛乱时遭遇到的土著巫师,流传出的消息是那些土著巫师掌握着很多邪恶的巫术和恶毒的巫毒,给予了军队很大的损失。

  都市传说,传说中的吸血鬼们就隐藏在人们当中,他们看起来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可一到了晚上,就是他们出来觅食的时刻。

  曾经在报纸上一度占据头条,引来政府辟谣的一个新闻,在乡下的乡村当中,庄园主马儿多崇信他所信奉的神祗,进行了一项十分邪恶的献祭法术,把整个庄园的人都变成了没有理智和灵魂的丧尸。

  开膛手杰克曾经犯下了骇人听闻的血腥大案,时隔一百年后,再次发生了同样的案件,名声远播的大侦探经过勘探得出一个结论,这同当年的开膛手杰克作案的手法一样!难道他一直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下变老,而是再一次出现了?

  这些种种种种,不一而足,都使普通人感觉到诡异和惊悚,可怕和畏惧,被自然科学所排斥,认为只是人类还没有解开这些迷题罢了。

  但民间的学者,和对神秘测感兴趣的人都一致认为,在常人所看不到的领域,有一个神秘界!

  那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领域,是他们不曾踏足的世界!

  就像光明世界之下的黑暗世界一样,隐藏着无数罪恶和犯罪,无数不法分子和黑色利益集团!

  而神秘界,是比地下世界更加隐秘,更加不可探寻之地!

  那是西方的神秘侧,回忆起东方,同样有着许多人不理解的事情。

  东方传说古代有神开天辟地,大神捏土造人,圣人教化众生。

  深山大泽多有龙蛇,名山大川有神仙精怪出没。

  那大文豪笔下的剑侠小说当中,就有着许多超凡脱俗的剑仙隐现于灵山,长生不死,法力无边,是为凡人向往的另一个世界。

  还有民间传说,异志怪谈中所流传出的鬼魅精怪,狐仙画皮,等等都属于东方的神秘侧。

  就如那民间的法师道士所使的种种法术,赶尸人能赶尸的秘密,更令人分不清真假。

  这些古怪,这些传说,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经久不衰的话题。

  而面对神秘侧的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也用神秘侧来解决!

  前者所述那些神秘之事,文刀多数是只听其闻,不见其事。

  而真正上他能所确认,唯一有点超越凡人的神秘,那就只有一点!

  古代有江湖,有绿林,与官府隐隐像对,同样是另一个世界。

  江湖豪客,绿林豪杰,他们多数掌握着能飞来飞去的武功,以一敌百的力量!

  虽然也是市井流传,但文刀小时,文老爷请先生教他读书念字,还同样请了武师教他练武强身。

  这是两方面打算,如果无论文武,是读书还是参军,都是两条文老爷看来很好的道路。

  果然,文刀最终还是走了武途,去留洋学了新军事。

  当初的武师教他的东西,无非就是站桩打拳,熬炼气力,让他强身健体,会点拳脚功夫,能对付几个或者多一些的无赖混混。

正在加载更多

目录(N章)公告
N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