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人类谋长生

第141章 榜首之名难自弃

  “若一头普通的成年壮熊,掉入深及五十八尺八五的猎熊陷阱中,坠落时间共一息,这头熊是什么颜色?”

  这便是此轮文考第三题的题目。

  一眼看去,这道题完全就是瞎扯淡的。

  前面的题干部分貌似又是一个术科的问题,结果最后却在问熊的颜色是什么?

  坑爹呢!

  闹着玩儿呢!

  谁特么知道这熊是啥颜色的?

  想知道你问熊去啊!

  出题人怕是脑子有毛病吧?

  精神fēn liè吧?

  这尼玛题干和题目都不挨着好吗!

  这也是为什么在场的一众散修如此群情激愤的原因。

  他们觉得罗森这一把是被翠微楼给黑了。

  所以才会抽到这般不讲道理的题目来。

  但事实上,罗森早在看到题目的第一时间,就已经知道了答案。

  这与他的教育背景没有关系。

  也跟工作组的培训没有关系。

  纯粹是因为,

  这道题,罗森见过。

  不是在大梁。

  而是在地球上。

  所以他知道,这道题其实是有解的,只不过解题的思路比较复杂,或者更准确的来说,这道题真正要考教的内容并不止数学方面的知识,还有物理和地理,甚至还夹杂了一些地质学与动物学的学问。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罗森知道答案,却不知道该不该当众说出来。

  他只知道这道题如何用地球的方式来求解,而不知道如何以大梁人的身份来推算结论。

  换言之,这个解题的方法,他无法述诸于众。

  为何?

  因为想要求解此问,需要了解两个重要概念,还需要套用物理公式。

  这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是:

  重力加速度!

  空气阻力!

  相应的物理公式为:

  s=1/2gt^2。

  f={1/2}cpsv^2。

  那么,在大梁国,有物理学的相关研究吗?

  罗森不知道。

  换个说法,若是类比于华夏历史,在大清之前,咱们有哪一代王朝,曾经在物理学方面有过研究和建树,得出过重要成果吗?

  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所著的《墨经》中,便曾经有过譬如杠杆原理、浮力理论的叙述,甚至在声学和光学领域,还有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各种物理学知识的记载。

  好。

  那么即便大梁在科学研究的发展道路上,与华夏历史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却还是绕不开一个问题。

  不管是数学还是物理,在此时的大梁,应该都只具备理论基础!

  没有公式!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困境。

  文考第一题,要求计算的是梅家庄与青石溪之间的距离。

  这个问题即便不用数学公式,不列方程,也是可以算出来的,只不过会显得麻烦一些,耗时长一些。

  而用了公式,只是简化了计算的过程,大大缩短了得出答案的时间。

  可这第三题的概念可就不一样了。

  在没有物理公式的情况下,根本寸步难行!

  所以,这是一道本应不该出现在大梁国的考题。

  但偏偏,它就这么明晃晃地摆在了罗森的面前。

  很难受。

  那么若是依照罗森原知的,此题的解答步骤是怎么样的?

  这里需要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假设这头落下的熊做的是zi you落体运动,也就是忽略空气阻力不计。

  第二种,自然就得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了。

  不同的解题思路,得出来的答案,当然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来说,如果忽略空气阻力,

  那么就可以利用初中物理学的zi you落体公式:s=1/2gt^2来求解。

  这里的s代表的是距离,也就是五十八尺八五,换算之后为19.617米。

  t代表的是时间,也就是一息,换算之后为2秒。

  代入公式,可以轻松得出。

  g=9.8085m/s^2。

  这个g,就是重力加速度,也称为重力系数。

  若是放在平时的初中考试里,基本上都将g视为一个常量,以9.8的数值代入。

  但事实上,g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这里就涉及到只有地球人才知道的知识点了!

  因为地球是扁的,赤道方向半径最大,所以万有引力小,相反,两极半径小,所以万有引力大。

  而每个地方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减去向心力,不同纬度的向心力不同,向心运动的半径等于地球半径乘以纬度的余弦值。

  所以两极的向心力最大,重力最小。两极的向心力为0,重力最大。

  重力系数g自然也就会随着经纬度的变化而有细微的变化。

  那么,当g=9.8085m/s^2的时候,大概是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呢?

  南北纬44度。

  再根据熊这种生物的地理分布可知,南半球是没有熊的,所以这头掉进陷阱中的熊,必定出现在北半球!

正在加载更多

目录(N章)公告
N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