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满地

【】第十一章【64部分】

  是否记得,隽隼丘老先生:

  【当地青少年活动场所。有给亲笔信,推荐朋友店铺。瞧瞧车厢,东西显少。如此过去…觉着不大好。当机立断,回去。闹市区尽可能速度】

  晚些时候,最后一站临转仓库:

  【汉子们张罗车马。码头办公房,赶紧安排饭食。女眷跟孩子吃饭。书建章和九方,之前山墙锅子。馄饨冷凝成一团,照样吃光。再叫开饭,直说饱了。跟一起安排货物,说说笑笑(山墙锅子:区域名,江岸大城)】

  黏土烧砖,瓦房顶。码头办公房:

  【正对江面,门窗朝东北开。西北墙、东南墙、西南墙,皆开窗。临转仓库2幢很大面积,跟办公房平行。砖瓦结构,全相通。门对正办公房西南墙,高度1倍半多】

  此一片地面,石灰、砂子、炉灰渣:

  【再掺碎石,统统加水调和。干了直接踩,类似混凝土】

  整片区域面积大,原木圈篱笆:

  【公司形象,打扫干干净净。还个简易马棚,门朝东南】

  临转防火太重要,由此衍生问题:

  【最早刚建成,自己做饭。很快忧虑防火,改货场送饭。早期人手少,经常耽误。不得不改回煤炉做饭。那段日子,饮水大问题。天冷实在痛苦,跟老虎灶买开水。那段时期,办公房也不点炉子。冬季实在难熬】

  一段时间,人手终于充足:

  【又改货场送饭。有段时期篱笆外,煤炉煮点开水】

  防火大事情,也有实际需要:

  【经几次整改,有决议案。木篱笆所围区域,东北/东南交叉区域。早前原木,拆了给马棚。原先位置,砖水泥垒墙。高过木篱笆】

  还在东南角,长方遮阳篷:

  【帆布材质,粗竹杆做三角架。早预备若干厚底大缸,缸内1个不规则石块。联系有条件的,竹子烧炭。再定稀疏坯布,类似医用纱布。布缝口袋上绳装竹炭。几个布口袋,全牢牢扎口。再细麻绳一头拴紧口袋,另一头死死缠绕石块。防浮起】

  每晚江里挑水,大桶装马车运回:

  【存满竹炭缸,简易净水器。一段时间,换竹炭。林昭嗣、密普卿,共同琢磨(类似方法,古人早使用。航海船,烧焦的木桶保存淡水)】

  每天早晨,专人负责:

  【大小炉子、洋铁汤桶,使劲煮开水。好多大号洋铁锅,大尺寸草窠内衬棉褥子保温。若有余火,继续煮】

  吃开水,防生病:

  【码头兄弟众多。具体是否在编员工,不重要。封戍边有话:兄弟口渴,给。为水甩人脸子,一定有人几倍还咱。天道,躲不过去】

  现在的朔氏,生意越来越多:

  【是否保持炉火,直到中午?看情况。货场给码头送饭,必须脚力车。万一太忙,办公房做饭。墙篱笆以内,东北/东南交叉】

  临转仓库,规章严格遵守:

  【无论煮水做饭,必须有人看住。防火。万一陌生人偷偷翻篱笆,锅里扔脏东西,或甚麽。封戍边制定,众人皆服】

  今天,货场实在太忙:

  【自制午饭。蔬菜蛋花碎肉羹,杂粮大馒头。宗骁卫、关肇殿,也在此吃饭。馒头,货场早晨带来】

  羹还有,主食没了:

  【关肇殿急性子,立即跑出去。众人还没反应过来】

  附近摊位,死面饼大张:

  【杂粮掺粗麦粉。107文铜板,每张。大小瞧不出啥,厚薄各处不同。好,就必须贵。贵,又怕没人买。太多小商贩,被如此矛盾困扰。日复一日,艰难生存。一言难尽(粗麦粉:各地口语不同,称呼实在繁琐。当时价格便宜些)】

  山墙锅子那家,掺白面粉:

  【附近不少面食竞争,档次原料揽顾客。一定在家掺好,都能理解。摊位旁有个木凳,撂1口袋白面粉。给街坊视觉效果。在通常摊贩,可谓下血本。摊主眼角余光紧盯,唯恐谁偷那口袋】

  说到此地,表一段插话:

  【这里说的白面粉,为区别杂粮。先收获小麦,粗加工小麦颗粒。再经许多工序,深入细加工。按1920年的眼光,所能得到最好的面粉。譬如中餐大馆子,制作档次面食。譬如西餐,烤面包】

  各地风俗不同,譬如把白面粉放首位:

  【其余叫‘第几茬粉’。有些地方口语第1茬粉,或叫‘头磨粉’,就指白面粉。还有不以数字:白的、黑的、黄的、带麸子的,外来者多少糊涂。有更简单的:白面粉,直接叫‘好面’】

  还把白面粉,叫做‘洋面’:

  【并非偶然现象。为啥?惯性思维。认定只有外邦工厂,才会有外邦机器。所以‘洋’。其实呢,我们中国人投资办厂。收购我们中国人,种植的小麦。操控机器的,还是中国人】

  早在清德宗光绪4年,1878年:

  【华夏沿海,港口重地。中国人投资,机器面粉磨坊】

  1920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机器磨粉不是新闻。江岸大城,好多家规模面粉厂。中国企业家,实业兴邦】

  民间石磨,照样用:

  【经济相对缓慢地区,随处大小石磨、石碾子。即便江岸大城,很多家用石磨。朔氏货场有2个,1大1小。人手推】

  表过插话,按下不提:

  【再看这边厢,码头办公房。1920年,8月20日】

  炉有余火。封戍边亲自下厨:

  【炒8个鸡蛋。2位女眷连连致谢,个汉子倒不好意思。办公房有个木箱,满满都是鸡蛋。源头批发,大家吃。当时经济水平,绝对好生活。工友向来很自豪一点:我们公司吃饭好】

  2位女眷,2/3张就够:

  【买2张。炒鸡蛋一口没动,卷了饼裹几张土纸。装布口袋,给2位兄弟留着(2位兄弟;书建章,九方载文)】

  事儿不大,贵在情分:

  【办公房内,一众汉子都明白。不由默默点头】

  15点左右,全妥当:

  【可出发。从封戍边形成的规矩:极度反感鞭子抽马。他赶车,听不见噼噼啪。对马,完全当朋友】

  所谓单人骑马鞭,带柄的粗麻绳:

  【倒像给船上作缆绳。坐了聊天,书建章表达意见:城市里,没可能速度。最多走快些,马懂人心。要鞭干啥?马聪明呢,打仗驮个伤兵,自己能回营】

  闻听此言,宗骁卫很欣赏:

  【两兄弟聊一阵。男人之间,不用说透。惺惺相惜。抵债的3匹优等马,特意安排书建章几天。马匹,很懂分辨主人的水平。马跟人的感情,跟鞭子没丝毫关系】

  说到此间,表一段插话:

  【小毛驴都有脾气,所谓‘倔驴’。头先在诊所,那小驴可喜欢书建章,临走还给摇脑袋】

  书建章态度平和,直白那汉子:

  【兄弟,跟您商量…能不能,别弄个棒棒,动不动抽它。有灵性,前辈子是个人。不知啥道理,这辈子投个驴。跟它讲情分,干活没问题。您说呢…是不是(书建章讲国语,音比较生硬。会用儿化韵,譬如跟类似口音的同胞。书建章的母亲,昱褚省人。书建章的父亲,开口都是儿化韵。个年轻人,承袭两地口音。民国时期的国语,不同21世纪)】

  讲话客气,那汉子却十分敬畏:

  【连连点头应诺,好一番感谢。牵了小驴,互道珍重】

  表过插话,按下不提:

  【离开码头办公房,继续赶路,众人有说有笑。3匹马很快乐,精神抖擞。方向,北偏西北】

  一路上,2条汉子聊个不停:

  【书建章问一句:兄弟祖上,有留啥凭证】

  实在很难过,九方闷闷不乐:

  【没呢…就靠张嘴传话。我们老祖宗,头前跟姓关的将军。不知啥缘故,换了长官(关将军:关宠,中国汉朝军人。军衔戊己校尉,千古英雄)】

  书建章感慨唏嘘,潸然泪下:

  【关宠将军,盖世英雄。被矛钉墙上,无惧色。最后一句:为人臣者,宁死不屈节】

  九方深深叹口气,问一句:

  【哥哥您,特爱读古书…是吧】

  手拽缰绳,默默凝视前方:

  【万历年,倭寇嚣张。我祖上兄弟5个,都在前锋。赢了,没了4个】

  说到此间,表一段尘封往事:

  【明神宗万历年间,1592≈≈1598年。在一个半岛,必须打,没废话。倭寇的侵略图谋,下一步就是中国。朝廷立即发兵,中国军人拼死作战。最终全面胜利】

  针对这场战争:

  【特别组建:飙果鹰击卫。骑马的前锋特种兵,作战超级勇猛。风驰电掣,呼啸声碎人魂魄。不给倭寇丝毫喘息(飙:biāo,1声)】

  骑马开弓,3连珠箭:

  【骑马用弩,箭无虚发。骑马飞刀,皆命中。很多使暗器】

  个人兵器不固定,全凭喜好顺手:

  【有使双刀、双短戟、双铁棍、双斧、双锏…等等,照样策马往来冲锋。单人短棍配锤,单人刀配护手钩。单人长矛,两头矛尖。单人双短柄,铁榔头。单人短矛,两头矛尖。单人铁链配刀…五花八门,英风飒飒】

  这支部队,功勋卓著:

  【对倭寇绝不姑息,龙卷风般冲杀。绝不存在打一巴掌放过,倭寇会以为中国懦弱。反倒大幅增强倭寇野心,和疯狂】

  某场硬仗,杀红了眼:

  【37名鹰击卫,被死死包围。其他战友,皆被分割。各自为战,无法援救】

  带队军官没废话,策马劈入敌阵:

  【紧跟36名兄弟。贴身近战,甚至摔下马。37位英雄,全体阵亡。斩杀119个倭寇】

  书姓家族,亲兄弟、堂兄弟:

  【共5人,鹰击卫。明神宗万历21年,1593年元月。重大战役胜利。2位阵亡,3位幸存】

  1598年,战争结束:

  【书姓家族兄弟,共4位阵亡。1位幸存】

  400多年前,龙的传人绝不后退:

  【在苍茫天地间。用鲜血和生命,浓墨重彩渲染出一幅,最悲壮的,江山万里如画】

  组建初期,4700条好汉:

  【伤亡相当惨烈。特种部队训练极艰苦,补充新兵严格筛选。战争结束后,仅仅说最早那批编制:剩300多人】

  4300多名,热血儿郎:

  【永远定格,1592≈≈1598年】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中国明朝备倭东抚军≈左秉节锋翼道≈飙果鹰击卫。400多年前的,民族英雄。默默无闻,血洒河山】

  表过尘封往事,按下不提:

正在加载更多

目录(N章)公告
N正序